1.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2.两岁之前是孩子依恋的关键期,三岁左右是刚建立规则的关键期……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现象,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某生在学习英语学科上极其努力,但成绩仍非常糟糕,多次承受失败的痛苦因而产生了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的心理反应属于( )。
A.认知功能障碍
B.习得性无助
C.自我评价低
D.焦虑
4.按“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
A.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培养信任感,克服无助感
5.陈浩一直都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有一次他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还完成得不错,老师对他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几次表扬后,陈浩现在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改变陈浩的行为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自控法
C.脱敏法
D.放松法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观点。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故本题选D。
-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其中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自身的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针对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是抓关键期。题干中多次提到“关键期”一词,可见对应的是不平衡性。故本题选C。
-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题干中某生多次失败后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的心理反应,符合习得性无助所描述的状态。故本题选B。
-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第四个阶段,即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对应小学阶段)。故本题选C。
-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法的运用。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题干中教师的行为属于强化方法。故本题选A。